来源:计算机世界
为什么价值400亿的公有云市场,是由做零售起家的亚马逊开创的?而不是由传统的IT公司开创的?
为什么一个To C的公司能把To B行业颠覆掉?
如果想知道答案,那么你应该了解一下AWS的故事。
Gartner报告中的“strong”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知名研究和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了一个针对AWS的供应商评估报告《Gartner Vendor Rating》,在这项评估报告中,Gartner对AWS给予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评分:28分。
AWS大中华区分析师关系高级经理张瑾告诉记者,在这个满分为30分的报告中,Gartner还没有给过其它IT供应商27分以上的评分。在2019年,AWS也是唯一一个得到strong评分的IT供应商。
AWS大中华区分析师关系高级经理 张瑾
据了解,《Gartner Vendor Rating》是Gartner面向企业用户所做的IT采购决策参考指南。它通过对一家IT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告诉最终用户,这家供应商作为战略性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在各方面技术实力如何,发展走势和长期定位怎样,从而帮助用户管控供应商风险,为用户的关键采购、投资及续约决策提供参考。
Gartner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亚马逊利用科技力量颠覆传统市场,缔造独树一帜的客户体验。而亚马逊云服务(AWS),充分展现了其颠覆性技术在市场上的强大影响力。”Gartner建议企业应该“借鉴亚马逊的数字化模式,将其作为技术驱动力的杰出范例,在业务中融入数字流程,模仿亚马逊,在寻找新市场机会和响应竞争威胁方面打造敏捷性。”
张瑾解释到,AWS不仅是技术提供商或产品提供商,还是可以帮助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的合作伙伴,而且,亚马逊不仅是合作伙伴,其本身也是个很好的可以借鉴的数字化转型范例,可以帮助客户理解技术怎么用,还可以帮助客户从公司文化、组织架构等方面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AWS是怎么被“创新”出来的?
作为Amazon Prime、AWS、Kindle、echo、Amazon GO等一系列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开创者,亚马逊的创新力有目共睹。AWS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顾凡向记者强调:创新是亚马逊的DNA,亚马逊的创新方法离不开文化、机制、架构和组织四个方面。因创新而生的AWS就是最好的例证。
AWS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 顾凡
据了解,AWS的诞生有两个关键契机。
其一,在那个零售业态快速扩张的年代,亚马逊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因为客户需求变化太快了。于是亚马逊招聘了大量的开发工程师,但是仍然跟不上软件开发和迭代的速度。在与开发团队沟通后,公司高层发现,开发团队确实看到了客户体验的痛点,也想开发出新的软件,但是作为一只有二十人左右的开发微服务的小团队,也一样要从买服务器、搭存储、装系统、找开发环境、加数据库等基本操作开始,把这些都搞定了以后,才能在之上开发代码,可是维护这些基础设施就占用了软件工程一半的资源。于是高层意识到,亚马逊这么大的互联网公司,技术力量这么强大,都会遇到这种问题,那么市场上的初创企业和其他互联网公司肯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应该让每一个团队都去做没有价值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团队把精力集中,放到差异化的业务逻辑里去。
另一个契机就是电商。“如果你去看亚马逊没有AWS之前的财报,和有了AWS之后的财报,你会发现:AWS撑起了亚马逊至少一半的利润。这说明之前的电商利润是非常薄的”。顾凡指出,但是电商是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去支撑的,电商做活动就意味着流量,意味着基础设施会迎来承受的峰值。所以当年亚马逊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把数据中心的成本降下来!不能因为做黑色星期五这样的季节性活动,就在平时把数据中心的资源都空闲下来。所以,必须发明一个弹性的模式,把电商基础设施的成本控制好。而在解决了自己这个问题之后,亚马逊发现,这也是市场共同的需求。
“就是这两个契机促成亚马逊创立了AWS。”顾凡说到。
不只自己创新,还要帮客户创新
在AWS,创新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自己做好;另一种是赋能给客户,帮助客户创新,让客户能走得更远。
据悉,目前AWS全球月活客户已达到数百万,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AWS能提供的服务也超过了175个,涵盖了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分析、机器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诸多方面。
顾凡强调:“亚马逊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全球领先的。亚马逊在全球投入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是全球最多的。而且,就像滚雪球一样,云上的用户越多,AWS就越能了解用户的迭代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越多,AWS就越了解云的不同用法,然后找到更好的开发方向。这就是亚马逊的优势。”
在这些服务的背后,其实都有三个设计方针:
第一,任何AWS的服务,在设计架构时,都默认为它们是跑在云上,根本不会考虑本地部署,所以这些服务都是云原生的,可扩展性很强;
第二,AWS的设计准则一定是针对不同场景去选择更准确的服务,因为未来的市场就是针对不同场景的市场。
第三,AWS的服务一定是设计成全托管式的,客户不用管基础设施,只需要把精力放在使用服务去创新自己的应用。
如今,AWS依然在延续亚马逊的创新精神,源源不断的推出新技术和新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迭代新的功能。
如在2019年推出的AWS Outposts、AWS Local Zone、AWS Wavelength,可以帮助用户从本地的数据中心无缝衔接公有云,在特定城市建设本地可用区让当地终端用户缩短延迟,5G网络边缘的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部署云服务让终端用户缩短延迟,让客户不需要高投入就可以使用卫星通信处理数据,让一般的企业也可以探索量子计算的用途和用法,等等。顾凡介绍:“这三个服务的主题都是:把云推到离你越来越近。”
如Amazon EC2,截止2019年12月,实例类型是两年前的4倍,达到270多种 ;基于Nitro架构的第5代C5性价比提高了49%;基于AWS Graviton2第二代自研芯片的第六代C6性价比再提高了40%。
让产品和服务加速落地中国
回顾AWS在中国的历史,AWS也进行了很多创新。2016年,AWS中国(北京)区域正式商用;2017年,AWS中国(宁夏)区域正式商用;2018年,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2019年,AWS亚太(香港)区域正式商用,并在台北和深圳成立物联网实验室;2020年,AWS发布在中国的首个可再生能源项目。
顾凡强调,AWS要为中国企业和机构的创新赋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快AWS云服务产品和功能在中国落地。AWS云服务落地中国有两种情况:大部分服务和功能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本地化开发就可以在中国区域部署落地,有一些服务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无论哪一种,AWS都会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尽快、尽早地将全球的服务和功能落地到中国区域。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对于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加,AWS就推出了交互式查询服务Amazon Athena,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 (ETL) 服务AWS Glue,以及流式数据处理服务Amazon MSK,以及化繁为简的机器学习服务SageMaker。
而AWS在加快产品落地、为中国的企业创新赋能的同时,也担当了中国市场全球化桥梁的角色。
一方面,很多知名的中国公司,如美的集团、猎豹移动、小米、OPPO、虎牙直播、海信、TP-Link、一加、网易游戏、我爱我家、携程旅行等等,都在利用AWS的全球基础设施和云服务。这些公司不需要去异国他乡构建IT设施,通过AWS在全球的24大区域、77个可用区就可以做好海外业务。
另一方面,很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太古可口可乐、玫琳凯、英伟达、西门子、飞利浦等等,在海外时就使用AWS,进入中国后就可以使用AWS中国区域,实现快速部署应用和运营。
亚马逊公司CEO杰夫贝索斯经常说“创新有多种和各种规模,最激进和最具变革的创新是帮助他人释放创造力,以实现其梦想。”顾凡告诉记者,这句话也是激励在AWS工作的人们的动力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app官网 » 颠覆了2B行业的亚马逊,凭什么能“创新”出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