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都市人主观认知里,自然灾害是遥远而陌生的话题。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因地形地貌复杂、人口众多等先天因素,导致灾害损失长期居高不下。在全球公共卫生风险尚未结束的背景下,5月12日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将主题定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在自然灾害面前“全民皆兵”是无可回避的责任,更进一步思考,中国移动互联网强劲的创新能力,能否与防灾减灾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用自己的体量把他们的成果放大,缩短这些技术成为生活基本功能的时间?当人民阵线拥有科技力量全副武装,必然能发挥更大作用。
美好的设想往往伴随着不尽如人意的尴尬现实。去年11月19日,小米成为全球首个操作系统级接入地震预警的手机+消费AIoT平台。然而在这振奋人心的功能实现背后,外界惊讶的发现,四川人民早就用上了地震预警,只不过靠的是社区、学校接入的大喇叭、减灾所自己开发维护的APP。原本应该紧密配合的现代商业与基础科学,竟然在这性命攸关的课题上出现了“长期空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从一次情理之中意料
之外的“出圈”说起
“5、4、3、2、1…”
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地震,一组跑赢地震波的倒计时刷屏了。
央视新闻让四川外的公众首次了解到“现代科技可以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预警抢跑”,当天成都有180所学校和110个社区受益于这组提前61秒发出的播报。
这项黑科技引发全网关注后不久,时任小米电视操作系统技术负责人的王栋在公司群里到处问“谁能联系上这个研究所”。当天下午,公关部同事找到了减灾所创始人王暾博士,他在密集的采访中抽空回了个短信:“我一直想找你们!”
项目进展出乎意料的快,处理完长宁地震后续事宜,减灾所立刻发来了技术文档,电视团队当天组建完毕。两天后MIUI安全中心地震预警团队组建完成。一周后减灾所王暾博士和软件技术总监韦瑶拜访小米,MIUI的产品经理胡江涛展示了初步产品方案和设计稿。
速度背后是令人动容的真相:据说MIUI安全中心团队来参与项目的5位小米同学中,有4个亲历过汶川地震。
法律流程和风险合规也在同步推进。10天后,减灾所、小米电视、手机、法务、公关相关负责人参与了法律风险论证会,邀请了两名应急法律领域资深专家向小米团队普及相关法律与现行管理体系——在这之前,小米的法律团队更熟悉的往往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应急管理也是第一次接触。
8月初,有网友通过拆包发现了MIUI11的体验版安装包中隐藏了这一功能,微博上第一次爆发网友期待这个功能的自发传播。9月24日MIUI11正式发布,手机端地震预警进入试运行阶段,此后不久电视端开始该功能的灰度升级。
11月10日,小米手机搭载的地震预警系统第一次成功预警就收获全网自来水。11月19日,小米正式宣布成为全球第一个操作系统级接入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AIOT平台,一次基础科学与现代商业意义非凡的跨界合作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
事实上,地震预警可能是当下最特殊也最具含金量的手机功能。曾有研究表明,20秒的地震预警时间可以减少63%的人员伤亡。这项黑科技叠加小米手机的海量用户,正在成为一道强有力的“人民防线”。
外界舆论对这次创新一致好评的同时,一个奇怪的行业问题却逐出水面。
如果从时间轴轨迹上审视,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早在2012年9月,由成都减灾所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通过鉴定,该系统多年以来在盲区半径和响应速度方面不断优化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较而言,以安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时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局外人角度看,智能手机与地震预警系统本该是一对最佳CP,却在发展中互为平行空间。为了让更多人用上研究所的地震预警技术并实现自我造血,王暾还成立了一家将地震预警技术商业化应用和推广的社会企业(目前主营业务为安装大喇叭)。但由于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上,这家企业的增长速度,显然无法与庞大的商业体们相比。王暾所长也对媒体谈到过这个预期差,“要想让这套领先全球的技术发挥对普通人的帮助作用,必须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以科技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应用科学力量,与实验室为代表的基础科学力量,二者间本该相辅相成,在螺旋式发展中充当中国式创新的引擎。如今这轻而易举的“最后一公里”,竟然被困在原地数年之久。
那些“失去的时间”去哪了?
被竞争艺术扼杀的合作哲学
问题多少还是出在企业端。
马化腾在2018年的一场活动中称,“与阿里的竞争确实非常激烈,我粗略一数有十多个地方都存在竞争。”
时至今日,恐怕二者的竞争方向已经远超这个数字。不仅是“AT双雄”,智能手机市场的“华米OV”、在线视频领域的“爱优腾”…几乎所有风口行业都陷入类似的竞争态势。
而现代商业语境下的竞争,大部分时间意味着着封闭与固守。
当最初的创业设想逐渐成为泾渭分明的赛道,开放式创新就会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周而复始的同质化竞争。
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同样在挤压互联网公司。早先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往往能得到较高的PE估值。但今非昔比,许多中概股估值逐渐沦为“银行级别”,财报数据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股价的血雨腥风。
一边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一边是冷眼旁观的资本市场,“竞争的艺术”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态。为了让赚出来的每一分钱继续发挥影响力,就必须以最理性的方式投入市场赚取利润,最终造就了这场“金钱永不眠”的竞争艺术。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大量资本和人员精力被消耗在烧钱补贴、相互入侵腹地等战术意图上。甚至一些公司间的员工,因竞争关系而剑拔弩张。
所谓的竞争艺术,间接杀死了那些原本可以释放更大价值的合作哲学。好在,已经有清醒的玩家意识到这个严峻问题,他们的一举一动唤回了久违的闪光点。
2017年底,阿里旗下打拐平台“团圆”创下了找回率96.6%的记录,数据统计期间系统发布2378名儿童失踪信息,找回2297名失踪儿童。在技术奇迹背后人们欣慰的发现,百度搜索、腾讯客户端、360卫士等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纷纷抛开门户之见接入了系统。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智能手机圈,不久前小米集团IoT平台部总经理、AIoT战略委员会主席范典更公开呼吁友商,希望能够尽快跟进地震预警,小米愿意无偿公开所有经验。目前VIVO也已经接入了减灾所的地震预警系统。
纵观整个社会,关注基础科学领域的项目进展并抛出橄榄枝,不该只是巨头的事情。无论行业竞争在企业生存中的权重占比多高,都应该拿出最初的商业探索精神,主动接触社会和自然领域的待解难题。唯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才是公众乐见的时代精神。
在这些划时代意义的合作中,或许隐藏着更大的商业入口。这是那些心怀善意与正能量的企业,才配拥有的无限可能性。
现代商业最终会留下什么?
如果现代商业的终点只是社会知名度、无懈可击的财报和福布斯财富榜上的几个名字,那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社会本是一体,因为长期以来结构性的不公带来的贫富差异,在互联网、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加剧。《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到,当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则在下层聚集。如果这些企业的高速发展、财富增值是通过对信息、技术掌握权的差异,通过对社会底层的剥削实现,那么终将无法持续。因为这样的企业在财富增值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消耗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个在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中,都很重要的概念。福山认为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念、规范,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如果全体的成员与其他人将会采取可靠和诚实的行动,那么他们就会逐渐相互信任。信任就像是润滑剂,可以使人和群体或组织更高效的运作。
因此,企业在良性竞争之余,不妨把注意力在现代商业通往未来路上的两处留白:
商业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海量数据和影子用户形成的中间地带。当一切商业决策都基于这个中间地带自发的投票机制,有血有肉的真实世界反而被边缘化。真实的需求、真实的问题无意间成为“少数服从多数”的牺牲品,这是数字经济时代一个最终极的待解难题。
技术革命非线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来了另一个瓶颈:在“技术引爆”之外的时间里,无从释放的商业想象力该作何表现?它只能在静默期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还是会被社会委以其它重任?
然而,当商业不再单一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商业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有着巨大的营造社会资本的空间,眼下的疫情,也凸显出社会资本无可替代的价值:制造型公司紧急开辟口罩生产线、跨国物流公司为抗疫物资开辟绿色通道、内容资讯类公司将流量注入对疫情进展和个人防护措施方面的报道…
面对公共危机,社会资本可以迅速创造相互信任的环境,形成整齐划一的集体力量。不过如今困扰人类的问题都呈高度复杂化、日常化,并非总像大灾大疫这样紧急高光,而是千丝万缕缠绕在生活的缝隙,单纯依靠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去攻坚,难度可想而知。
谷歌的Google X实验室就是为此而生。这个神秘部门以长期投资不问产出的方式,将大量资源投入送货无人机、医用隐形眼镜、量子计算,太空电梯,甚至瞬间移动等超现实的项目当中。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谷歌惊人的财力也完全有可能创造类似的奇迹。小米与地震预警系统的合作足以证明,只要走出被前人预设的条条框框哪怕一小步,也能收获让整个社会受益的巨大回响。
这需要的不是金钱亦或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有意识的关注社会理解社会,主动与民间和政府力量互通有无。必要时,拿出勇于承担风险的担当做“正确的选择”。
这才是现代商业该有的浓墨重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app官网 » 小米的“无偿公开”再次证明,竞争不是现代商业的全部